top of page



暴力鄰舍
去年我又搬了一次家,從台北到台北,因為朋友見我原本在住的地方實在爛透了,又小,又吵,還貴。朋友介紹我住他同一棟電梯大樓的樓上,他向南,我向北,由於在大馬路旁邊,我們家都裝了氣密窗隔音,充其量聽得見我們窗戶面向那邊的聲音。有時我們就約在樓下噴一些垃圾話:你老闆對你很差?那麼巧我老闆
2023年4月14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0 則留言


被時代壓垮的喜劇:莎娣.史密斯
《白牙》是史密斯的起點,也是詛咒,她的小說生涯沿著它的軌跡前進翻騰,卻始終逃逸不出它的議題、技術與批評。這部歡樂的喜劇作品在二○○○年出版,講述英國移民家庭的掙扎和願景,小人物們有著自己的堅持,行事時又荒誕無比。它橫掃各大獎項,魯西迪(Salman Rushdie)稱它「驚人的大膽、自在,既好笑又嚴肅〔…〕《白牙》讓我讀來非常欣喜,印象深刻。」在一九年,它也被《衛報》封為二十一世紀百大小說的第三十九名。
2022年5月12日讀畢需時 11 分鐘
0 則留言


小說所不能承受之輕:米蘭.昆德拉
米蘭.昆德拉,這個多嘴的雜貨店老闆,驕傲地向你指明每件貨品的歷史和瑕疵,他的思想統治了敘事,反思就像贈品一樣分給讀者。而那些贈品本身的價值低得像免稅店送的鑰匙圈。
2022年3月14日讀畢需時 10 分鐘
0 則留言


「這,是一張復仇者的臉!」:漢德克《第二把劍》
原刊於 虛詞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的最新小說《第二把劍:五月故事》(Das zweite Schwert: Eine Maigeschichte)是個關於對抗的故事。某天,漢德克在報紙讀到一篇針對他的文章,某名女記者說他的母親支持納粹...
2021年10月3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0 則留言


內部與外部的雙重磨耗:韓麗珠《半蝕》
原刊於 虛詞 。 繼《黑日》與《回家》後,韓麗珠的最新文集《半蝕》於今年四月由衛城出版。全書分為六個部分,分別為「城影」、「穴居時期」、「心裡有蛇」、「帶罪者」及「中陰生活」。除了第一部份的「城影」為虛構作品外( 孫梓評稱為一種「薄切的寓言體」...
2021年7月28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0 則留言


一天醒來,台灣人與古巴人全部對調:黃崇凱《新寶島》
《新寶島》,由春山出版。身為字母會計劃裡最年輕的一員,數年前也代表台灣前往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的他,正身處在小說創作者的壯年階段,而《新寶島》正是一部成熟的野心之作。
2021年7月16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0 則留言


走近而並非走進現代詩的分岔小徑:廖偉棠《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
由台灣新經典文化出版,廖偉棠於今年五月面世的演講集《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是一部賞析現代詩的文集。
2021年6月30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0 則留言

諫山創的創,是創傷的創:從《進擊的巨人》到《鋅皮娃娃兵》
在賈碧令人煩躁甚至成為迷因的時候,值得關注的其實是這名角色的年齡。先撇開日本動漫中的救世主形象經常都是少年少女不說,《巨人》裡的士兵與戰士們相比之下還是相當年輕。
2021年4月6日讀畢需時 9 分鐘
0 則留言


在危險情勢中甘居邊緣:哈金《湖台夜話》
原刊於 虛詞 。 「家是自己的,而家鄉則是祖先的。我們長大成人離開家鄉是為了在別處建立自己的家。」哈金的最新散文集《湖台夜話》以這段話歸納了全書的核心思想,也展開了關於家鄉與故土的深刻思考。哈金原名金雪飛,有人稱他為「旅美作家」,但其實他已在美國生活三十多年,落地生根,且從...
2021年2月18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0 則留言


在文壇講真心話就等於一場大冒險:朱宥勳《文壇生態導覽》
原刊於 虛詞 。 繼承著上集《作家生存攻略》,朱宥勳的「作家新手村」系列還有下集《文壇生態導覽》。這也是一本祛魅之書,袪魅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得罪人,這本書相比起第一本的溫和有禮(快來加入寫作行列我愛大家加油啾咪),是本火力全開的秘笈(文壇搞乜撚野啊大佬你自己又搞乜撚野啊)...
2020年9月20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0 則留言


關於做一個作家,你準備好了嗎:朱宥勳《作家生存攻略》
香港寫作者們可以從這本書裡學習到甚麼?風風雨雨的2019過後,風聲鶴唳杯弓蛇影,就算我們意志堅強也不得不想及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在香港出書被禁,台灣的出版業界是不是一個好選擇?
2020年9月19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0 則留言


簡單菜肉的誕生
我從未好好享受過飲食文學給我的樂趣,那些從飲食裡延伸出來的人文情懷、異域視野、歷史背景,給我無非是挫折與痛楚。
2020年8月1日讀畢需時 15 分鐘
0 則留言


時隔四年的金盆洗撚:馬家輝《鴛鴦六七四》
《龍頭鳳尾》像電影,《鴛鴦六七四》卻更像電視劇。
2020年7月30日讀畢需時 8 分鐘
0 則留言


把異色愛情投進極權社會:謝曉虹《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
生活將一個作家拋擲進學院裡,讓她面對繁瑣工作,升等壓力,還有一群桀驁不馴,十八至二十幾歲的荷爾蒙力比多像汗臭一樣濃郁爆發的大學生。
2020年7月16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0 則留言


抗爭如何把我們搞得這樣疲憊:韓炳哲《暴力拓樸學》
原刊於 虛詞 。 數年前憑著《倦怠社會》一炮而紅的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曾經批判過,一個靠著鼓吹著正向思考的社會,反而會造成我們的疲憊,令我們變得更為孤立和疏離。比方說,如果每天都有一大堆人衝著你喊加油努力,你會想的大概就是「加油又能做甚麼」,「如果我不加油努力會不會還比較爽...
2020年5月28日讀畢需時 10 分鐘
0 則留言

傷害,細節的織布:梁莉姿《明媚如是》
非常平凡的故事,就像你在地鐵忘了帶耳機,被逼聽旁邊的情侶碎碎念,沒頭沒尾,《明媚如是》有很強烈的這感覺,城市在你面前抖落了非常小的一塊拼圖,你可以仔細觀看它本應位於哪裡。
2019年3月19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0 則留言


既是淫蕩,又是不滿:邱剛健《再淫蕩出發的時候》
最近一年,邱剛健忽然成為台灣學界的熱門探討對象。他站在跨文化時代的轉折點上,讓文化得以通過他來跨界與譯介。
2018年11月25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0 則留言


作為小說家的基礎零件:駱以軍《純真的擔憂》
也許我們不只一次聽過關於駱以軍的某些故事零件:大學時期在陽明山上,孤獨地在某些夜裡,對空蕩籃框反覆苦練跳躍,也是在孤獨的夜裡,臨案抄寫馬奎斯陀思妥也夫斯基川端康成的小說、苦苦追求尚未成為妻子的女友直到她與時任男友分手,與她開著一輛破車到處旅行直到結婚、極其嚴重的憂鬱症與失眠,使他將身體當成某種煉丹壺甚麼藥也吞得進去並在質素極差的睡眠裡一個夢接著另一個夢……
2018年11月25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0 則留言


當一匹馬走進酒吧:格羅斯曼《一匹馬走進酒吧》
棟篤笑最核心的元素是甚麼?這問題似乎不夠好,那換個方法問:棟篤笑最核心的危機是甚麼?是笑話不夠好笑,還是表演者不有趣,是講錯了話被指為歧視,還是抵禦不住壓力?
2018年7月13日讀畢需時 8 分鐘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