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學獎事件兩篇,寫於金典獎及林榮三之後
無論怎樣都好,文學獎都是一個從上而下的分配制度,政府、媒體、學校,你都不會看見評審是被民主地選舉出來的,不會有「我喜歡這個作家,讓他來評審我的參賽作品吧」的狀況。文學獎是文學的選秀,讓權威的評審們給我一些獎金。
2023年11月14日讀畢需時 8 分鐘
0 則留言


始於血緣,終於血緣:陳慧《弟弟》
陳慧《弟弟》的故事始於血緣,終於血緣。血緣關係是一種不證自明的親近,它首先能夠強制一些溝通失效的角色擠在同一屋簷下,衝突、磨碎、纏繞、攤平、曬乾,捲在一起點一把火。也同時指向時間,遺傳與複製,以及時日逝去舊事已過的、淡如清水的和解。
2023年11月7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0 則留言

殺死迷因
在現代社會中,迷因若能快速且有效地從一個宿主傳遞到另一個宿主,最有可能成功。這些迷因無需理會宿主是否處於良好狀態,也就是無需理會宿主能否順利生存或繁衍後代,只要能感染更多宿主就好。我們現在生活在這種社會,而迷因已經完全改變且持續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2022年4月15日讀畢需時 16 分鐘
0 則留言


不只是殉道者:周冠威《時代革命》
周冠威說:「我重看《時代革命》時都會感到很痛苦,但眼淚是很複雜的:有些眼淚我甚至懷著敬意而流,為甚麼這些人會這麼好?這麼有愛?這麼善良,有勇氣、體貼他人,能夠堅持守住到最後一刻,我每次看都會哭。」
2022年2月23日讀畢需時 9 分鐘
0 則留言


從矯情與沉溺中掙脫:梁莉姿《僅存者日記》
寫香港時必然會提到的問題,人血饅頭。《僅存者手記》在全文結束於一場文學討論裡,把小說從人物裡拉出來,進入了嚴肅討論的範疇。「有人說,(非虛構寫作)還不是在亂世中收割人血饅頭,借機上位。」這問題會連結到寫作者的存在意義,我們究竟是選擇了經濟上的利益、地位上的提高、思想的進步,還是如小說人物林微般被認為是「只想獲得肯定,需要外界的支撐點才能維持自身?」
2022年1月9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0 則留言


我們與諾貝爾文學獎的距離:寫在公佈得主之前
原刊於端傳媒,編輯擬題為 〈遠在東亞,諾貝爾文學獎對我們的意義在哪裡?〉 。 在1981年,馬奎斯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他來說「絕對會是一場災難」,隔年,他得了諾貝爾獎。2014年,漢德克指責諾貝爾文學獎是個馬戲團,早就該被廢除了,五年後他就得了諾貝爾獎。獲獎前對於諾貝爾獎持...
2021年10月7日讀畢需時 8 分鐘
0 則留言


在裡面
水煮得不夠多,阿傑用筷子壓著上面那塊麵餅,在水泡上一下接一下的施力。客廳沒有開燈,阿靜的手機放在流理台上,每隔幾秒就彈出新訊息,把待機畫面的富士山照片逐漸遮蔽,但她雙手只垂在身側,默默地看阿傑煮麵。有時阿傑會忍不住瞄她的屏幕,都是不認識的人不認識的群組。阿傑壓著麵的筷子更用力了。
2020年11月4日讀畢需時 18 分鐘
0 則留言


永遠與一天
〈永遠與一天〉獲第37屆中興湖文學獎小說組首獎,特此致謝。
2020年6月6日讀畢需時 20 分鐘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